技术文章

TECHNICAL ARTICLES

当前位置:首页技术文章青岛市石油天然气管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青岛市石油天然气管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更新时间:2013-12-09点击次数:12277

在《青岛市石油天然气管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印发半年后,青岛以事实证明,这套预案并没有发挥作用。

  该应急预案于2013年5月由青岛市政府制订完成,并于5月17日向全市印发。然而,11月22日凌晨,中石化东黄复线发生漏油,7个小时后引发爆炸,在发现泄漏至爆炸的数个小时内,当地居民并没有接到任何相关通知或情况说明。

  截至11月26日本刊截稿时间,本次事故共造成55人死亡,145人受伤,另有9人失踪。

  本刊力图梳理这7个小时内发生了什么,或者说,有哪些应该做到,却没有执行的事情,从而导致如此大的伤亡?

  凌晨3:00

  据青岛市政府在11月22日晚9点30分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消息:11月22日凌晨3:00,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秦皇岛路和斋堂岛街交汇处,发现中石化管道输油管线破裂,泄漏位置位于黄岛油库至东营的输油管线上,称为“东黄复线”。

  这是一条设计于1985年、投入使用于1986年、管龄超过20年的老线路。不过,在当年,这是中国*条采用SCADA(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全自动控制的输油管道,也是*条采用水击超前保护技术的全密闭输油管道,从施工工艺,到电气、通信、自动化设备,几乎全部从国外引进。东黄复线全线可做到自动化控制,所经泵站内不需人值守,所有信息均可经SCADA系统进行远距离集中监视与自动控制。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在验收时的评价是:设计合理技术先进、设备材料选型适当,实现了全线密闭输送和控制中心集中自动控制,达到了80年代先进水平。

  投入使用后,这条全长246.8公里的线路承担的主要功能是,将胜利油田出产的原油运至黄岛油库。随着中石化东部管网的调整,1998年后,东黄复线停止运输胜利原油,改为将从黄岛上岸的进口原油送往东营大型炼油厂。

  黄岛油库建于1973年,是中国*批战略油储基地,原油储存能力达76万立方米,成品油储存能力约6万立方米,主要储存胜利油田开采出的原油,以及经黄岛码头从国外进口的原油。

  1989年8月,黄岛油库曾发生过一起重大的安全责任事故:5号混凝土油罐因遭雷击爆炸起火,前后共燃烧104小时,烧掉原油4万多立方米,占地250亩的老罐区和生产区的设施全部烧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540万元。抢险过程中,10辆消防车被毁,19人牺牲,100多人受伤。事故发生后第二天,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即飞赴青岛指挥救灾。

  20多年后,黄岛油库已成为中国zui大的原油中转基地。据中国石化新闻网报道,黄岛油库近来颇为重视安全生产,今年7月专门重新修订制作了能装进工装口袋的《安全生产禁令口袋书》,还将《生产岗位白班工作要点提示》挂在宣传栏中,每年冬季前,均会自查自检、复查整改,对油罐、管线、阀门等设备状况进行了摸底排查,并对存在问题整改。

  一条技术先进的输油线路,以及有发生过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经验的油库,漏油的发现应该是及时的。据目前已知信息,在发现管道泄漏15分钟后,黄岛油库关闭了通向东黄复线的输油阀门。

  一位不愿具名的中石化中层干部进一步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当时同时关闭了黄岛和东营两端的阀门,以确保整个管线不再进入新油,“但管道里肯定还有残留”。

  据此可以判断,在发现管道泄漏后,中石化应该已启动了相关的应急预案。据《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管道企业发现管道存在安全隐患,应当及时排除;对管道存在的外部安全隐患,应当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管管道保护工作的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主管管道保护工作的部门,应当及时协调排除,或报请人民政府及时组织排除安全隐患。

  上述中石化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证实,发现漏油后,企业方面向区政府通报了情况,但不知道通报的具体内容,也不知道通报情况后,双方对此事漏油事件的处置是否达成了统一意见。

  3:00至5:00

  “不过漏油对于石油企业来说是很常见的。”一位石油行业管道工程师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管道腐蚀、老化、偷油,都有可能漏油,发现漏了,关上阀门,然后把管道补上,这套工序也是很成熟的。”

  如果面对的只是输油管道,这套工序就更加轻松了。

  事实上,在东黄复线建成投产前,黄岛还是个小渔村。东黄复线的走向上方,只是一条土路,两边还是田地。

  石油带动了黄岛的发展,1986年3月,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成立,不过,管委会与黄岛区政府是两个牌子,一套人马。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黄岛区的管辖范围一步步扩大,一幢幢商业楼、办公楼、酒店、住宅小区纷纷建成。

  2008年,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拟定《青岛市石化基地产业规划》,欲将黄岛部分区域规划为石化基地。陆续引进了中石化大炼油、北船重工等一批国家大型项目,总投资额达数百亿元。

  但黄岛原有的石油储运设施并没有搬迁。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原有的输油管线与新建的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维持着和平共处的状况。如今,在这个面积为19.18平方公里的区域内,集中了19家危险化学品企业,5座总存储能力达840万立方米的油库,以及7座危化品码头。

  曾经的小渔村,成了石化重镇,如何保证石化区安全生产也随之提上日程。2009年,青岛市投资2012万元建设了黄岛石化区安全生产监控中心监控与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工程,在区内接入200路视频,安装了7套摄像系统,接入区内8家企业的消防报警信号,安装48个应急广播,范围覆盖12社区5企业。

  这套系统可收集石化区企业、周边社区、区直有关职能部门、应急救援机构的大量详实信息,定期更新,确保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安监石化区分局也从2008年5月28日开始实行24小时应急值班,以保证系统正常运行。

  不过,在11月22日凌晨的管道泄漏事件中,丝毫没有这套系统运行的证据。凌晨3:15,黄岛油库关闭输油阀门后,中石化方面、当地政府相关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亦无详细信息。

  *可以获得的线索来自中石化管道储运公司潍坊输油处副处长邢玉庆。他也是事发后,中石化方面*接受过新闻媒体采访的事发现场目击者。

  据他回忆,11月22日早晨5:20,他在潍坊家中接到了运销调度科科长的,告知他青岛黄岛区有原油泄漏。“相关科室已赶往现场,我们青岛输油站站长在指挥。我意识到,这意味着应急预案已经启动。随后,我又接到上级指示,让我尽快赶到青岛漏油现场,支援抢险。”

  这些细节说明,中石化方面在发现漏油后,已经开始了调集人员的抢修工作。

  根据《青岛市石油天然气管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各区、市政府和有关企业……对石油天然气管道重大危险源进行监控和信息分析,对可能引发突发事件或其他灾害的信息,要按规定及时上报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

  不过,据当地居民事后回忆,当时除了中石化方面的常规抢修工作,消防、*等部门似乎都没有任何措施。一位居委会干部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是直到爆炸后的下午1点45分,在街道办的会议上,才知道了管道泄漏的事情。

  或许可以推断,当时的区政府和企业,对这次漏油事件并没有形成“可能引发突发事件或其他灾害”的判断,因此,没有上报到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

  凌晨5时左右,已有居民晨起,有早餐摊出街,人们发现了斋堂岛街街面上的油污,也有人注意到,有工程车、铲车等车辆,在身穿黄色工作服人员的指挥下施工,但并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事。
脆弱的管道

  东黄复线的隐患其实早已存在。

  据中国石化新闻网的消息,2011年8月间,中石化管道储运分公司就准备启动东部老管道隐患整治大修理项目,包括东黄老线、东黄复线和东临线。消息说,“管线运行30多年的时间,防腐层也进入了加速老化期,防腐性能差,已不能满足现代输油生产需要。”

  2011年9月和2013年4月,中石化管道储运公司先后发布环境影响评价(环评)信息公告,就对东黄线、东黄复线在黄岛油库出线段,以及穿越高密市城区段的整治和改线征求意见。不过,整治与改线工程始终没有正式进行。

  这并不是管道储运分公司所辖管道中*的“老人”管道。据《中国新闻周刊》获得的一份内部资料,截至2008年5月,中石化管道储运分公司所辖的37条管线中,有8条投产于1970年代,3条投入于1980年代,已使用30余年的管线总数达29.7%。投产于1990年代的管线也有7条之多。

  这与中国的整体状况大致相符。据公开资料,截至2012年上半年,中国油气管道总长度已达9.3万公里,并进入新的建设高峰期。但管道服役时间长、老化的现象更加凸显。

  中石油管道公司管道完整性管理中心主任冯庆善在2010年接受《中国能源报》专访时就表示,在役管道中,有约60%服役时间超过20年,东部管网服役运行多已达30年,有些甚至运行了近40年。这些长期服役的管道,可能会因外部干扰、腐蚀、管材和施工质量等原因发生失效事故,导致火灾、爆炸、中毒等事故发生,且目前已进入事故多发期。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油气管道事故率平均为3次/1000公里·年,远高于美国的0.5次/1000公里·年和欧洲的0.25次/1000公里·年。

  除了老化与腐蚀,风险还来自打孔盗油和第三方施工。

  中石化管道储运分公司每月公布平安管道建设工作简报,打孔盗油与第三方施工是zui重要的部分。仅2013年9月,全公司就发生打孔盗油案件13次,2013年累计发生116次;共有99处第三方施工对管线造成了影响。

  一位不愿具名的石油管道专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12月,因第三方施工破坏,造成仅竣工半年的“兰郑长”管道漏油,几百吨石油流进了渭河,既污染了河流,又浪费了能源。

  城市化进程也对管线产生巨大影响。上述整治工程环评公告就明确表示:“由于近些年来山东省经济快速发展,各地市、县级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原本管线所处的郊区现在变为繁华城区,建筑物众多,人口密集,管道陆续被占压,导致管道无法抢维修,即使一些没有占压的建筑物也离管道较近,无法进行管道防腐层大修,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例如:随着黄岛经济开发区不断扩建已将东黄老线圈进约16公里;高密市城区扩建已将东黄老线圈进15公里;寿光市城区扩建已将东黄老线圈进24公里,违章占压几十处等等。”

  据《中国石化报》报道,2010年3月15日2时,山东广饶县一座约70万立方米的“垃圾山”突然失火,“垃圾山”下长期被违章占压的东营至黄岛原油管道受损,管道渗油,输油被迫停止,造成齐鲁石化原油供应中断。

  同年5月2日18时12分,东黄复线胶州市九龙镇223号桩处(距离本次事故发生地仅50公里左右),因地方违章施工致使管线受损跑油,东黄复线紧急停输。经中国石化抢险队伍昼夜奋战,24小时后恢复正常输油,跑油总计约240吨。

  当时业内管道专家提醒,目前在潍坊输油处所辖的原油管道上,有1000多处违章占压,一旦发生不测,次生灾害比打孔盗油造成的后果还要严重。

  事实上,此次东黄复线的泄漏原因正是如此。11月25日,据事故调查组组长、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杨栋梁通报:输油管道与市政管网交叉重叠,保护措施不到位,长期不能排查整,对原油管线检查不细,监测不到位,对泄漏点和各类隐患心中无数,是本次泄漏事故的主要原因。

  不过,在11月22日清晨,这些信息没有得到关注。无论是中石化企业方面,还是已经得到通知的区政府部门,首先想的还是:尽快堵住泄漏。

  5:00至10:00

  据《中国新闻周刊》调查,黄岛的多部门的协调行动,直至11月22日早上5时左右才全面启动。

  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环保分局在5时左右接到了区应急办的通知,称海面有溢油现象,并赶往事发现场。

  这符合《黄岛区石化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规定:发生或确认即将发生一般以上生产安全事故,管委(区政府)分管负责人、有关部门和事发地街道办事处负责人要迅速赶赴现场。

  青岛市环保局副局长陈宁向《中国新闻周刊》证实了信息的准确性,并说明,区环保局随即上报了市环保局,市局也派出10余人的应急队伍,于上午8点赶到海面溢油现场。

  市环保局同时向市政府通报,并按照应急预案分成技术、监察、救助等多个小组,检测、制定清油方案,提出治理的相关建议。

  陈宁后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环保部门在程序上没有问题,现在关键是看采取的措施和效果。”

  大约同时接到通知的还有海事部门。青岛海事局指挥中心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海事方面大约在早上7时接到了有陆域污染的报告,并说明很有可能流入大海,造成海域污染,因此随即投入到清污工作。

  *方面应已接到了报警。不过这个报警是邢玉庆到达现场后才的。

  据邢玉庆的回忆,他于8:30左右到达漏油现场。“我赶到漏油现场看到,有十几个施工人员,一旁公路上还有社会车辆往来穿行。我感觉交通秩序有点乱,需要实行交通管制,就让公司*科长黄岱打110报警,希望警方增加警力。”

  据他介绍:当时漏油点路面已经挖开了一个近3米长、2米宽、2米深的作业坑,路面上的油污已基本清理干净。有一个4人抢修队在现场,还有管道科三四个人、青岛站站长、管道工、公司内部消防员。“后来得知,我们系统一共有21个人在现场。”

  不过,青岛市和黄岛区*部门一直拒绝接受采访,也不提供何时接到报警、接警后又采取了哪些措施等信息。但是,根据应急预案,市*局在发生管道突发事件时,应负责组织*消防队伍进行现场救援,制定泄漏、爆炸和灭火的扑救处置方案;组织搜救伤员;控制易燃易爆有毒物质泄漏等工作。

  斋堂岛街的堵漏工作进行到8:40左右时,邢玉庆接到石化管道分公公司安全科长的,告诉他海边溢油现象严重,他于是又赶到了海边参加处置。

  这个信息或许可以解释,为何海事部门接到的海面有原油的情况并非来自中石化方面——中石化之前可能并不知道海面也同样有溢油的情况。

  邢玉庆赶到海边时,“看见地方相关部门的人员也陆续前来,包括安监、环保、海事和市政的人,穿着样式不同的制服。”

  按照这些信息推断,凌晨3:00发现漏油后2个多小时内,对于漏油事件的处置主要由中石化企业一方在进行,并集中在管道泄漏点一带;清晨5时后,区、市一级政府相关部门才参与到处置程序中,不过主要关注点集中在海面的溢油处理。

  大致可以推理出这种处置程序的逻辑:海面原油泄漏面积比较大,影响也比较明显,而管道原油泄漏既然中石化已在进行堵漏工作,应该可以很快得到解决。

  不过,所有人似乎都忽视了一点:既然漏点已经发现,并迅即开始了堵漏工作,距离四五百米远的海面溢油又来自哪里?

 
10:00至10:30

  10:10时,邢玉庆从海边赶回了管道漏油点。此时,现场作业已基本完成。

  邢玉庆下到坑底看了一下,看到“漏油的位置在输油管下部,有一个约两个巴掌大小的洞。从当时的情况看,处置这样的问题需要换掉一截管道,这不是我们自己能办到的,需要报告上级。”

  青岛输油站站长告诉他,“现场已清理干净,现在确实没有油了,漏的油从输油管下面的地下排污暗渠流走了。”

  关于这条地下排污暗渠的情况,至今尚无准确和公开的消息。

  *能够知道的,是当地地下管线的情况非常复杂。青岛市政府副秘书长郭继山曾在新闻发布上坦承:爆炸附近刘公岛路地下共有11种管线。不过市政府方面始终强调,“市政管线是*符合规范要求的。”

  负责东黄复线的一位中石化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后建管网要避让先建管网,并且在石油管道线路中心线两侧各5米地域范围内,严禁建房以及修建其他建筑物。

  而按照《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具体规定,原油管道与城镇居民点或独立的人群密集的房屋的距离不宜小于15米,与工厂的距离不宜小于20米,管道中心距公路用地范围边界不宜小于10米、三级及以下公路不宜小于5米。

  不过,在不断扩张的城市面前,这个标准有些。一位要求匿名的石油管道专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以目前的城市发展程度来看,即便东黄复线晚于城市规划建设也难逃此命运,“按规定应达到相应安全距离,但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性不大,特别是发达地区,一是企业无力与地方政府对抗,二是现实情况往往不允许。”

  他举例说,中海油在铺设从深圳到广州的石油管道时,设计改了十几遍,无论怎么改都很难按标准穿过市政管网和居民密集的城区,有的在施工过程中还要临时修改。

  这位专家介绍,长输管道一般分为三级,输油主干线、支线以及供给到居民家庭的城市管网。按照要求,干线管道的顶面浮土厚度不小于1.2米,但由于地下1米范围内已铺设电信、供水、排污等管线,石油管道不得不挖得更深。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在秦皇岛路与斋堂岛街的交叉口看到,漏油流入的排污暗渠与石油管道几乎处于同一水平面,呈交叉状态,石油管道泄漏的原油,刚好流入了这条暗渠。

  上述专家听过描述后说:“这肯定不符合规范,在交叉区域,上下要保持至少半米的净距离,以确保安全。”

  事实上,尽管市政管网的设计由当地规划局审批,但在具体施工过程中的诸多违规行为很难进行监督和纠正。2010年,东黄复线发生了两次漏油事故,均由地方违章施工造成。

  不过,东黄复线的此次泄漏,到此时为止,似乎没有那么严重。邢玉庆在坑里探查后,又返回海边继续处置海面溢油。他说,“我一边打一边离开了漏油点,当时看到结束作业的工友们都站在一旁,后来知道他们所站位置正处在发生爆炸的暗渠顶上。这些人大部分我再也没有见到。”

  就在他离开泄漏点大约5分钟后,爆炸不期而至。

  “10点20分左右,我站在海边,突然听见两声爆炸,前后间隔三五秒钟,”邢庆玉向新华社记者描述了他对爆炸位置的判断,“方向就是我刚刚离开的丽东化工厂附近。*爆炸点离海边排污口只有几百米,十几秒之后,海边排污口出现明火。”

  爆炸后,邢玉庆立刻给公司输油处处长打报警,时间为10时23分至24分,之后,又打了110报警。

  即便不打,警方、市政府、应急办也全部立刻知道了——爆炸的威力如此之大,以至于多条街道路面全被掀翻,道路高拱,门窗玻璃爆碎,汽车变形,行人被抛至空中,爆炸产生的黑烟升腾至几百米高。

  上述石油业内人士分析,泄漏的很可能是从黄岛港口上岸的进口原油,油质好,易挥发,在排污渠中不断积聚,zui终爆炸。

  无法答疑的新闻发布会

  11个小时后,青岛市政府在黄岛街道办事处召开了*次新闻发布会。尽管事故刚发生不久,可披露的信息有限,但对伤亡数字做了及时公布,并公布了初步确定的事故原因:进入市政管网的轻质原油闪爆导致,具体原因正在调查。

  但当媒体需求的信息越来越多时,新闻发布会不再平和了。

  媒体要求的中石化方面出席新闻发布会的要求始终没有得到满足;媒体就海事、消防等工作提出问题时,发布会主持人往往以无法回答打断提问,继而拒绝回答。

  直至11月23日晚上,青岛市政府的相关领导才*次出现在发布会现场。

  “请问,泄漏了多少油,原油流了多久?”一位记者提问。

  主持人停顿两三秒后说:“只能就市政设施恢复和海上油污清除进行提问。”

  另一名记者再次提问:之前有报道提出,爆炸前现场有电焊施工,是否属实?

  还未说完,主持人便将他打断:“这个问题下次发布会安排人员回答。”

  整个发布会仅持续了43分钟,市政府方面依然只提供救援方面的信息,对于事故原因和处置过程只字不提。但在记者的追问下,也承认“当地地下管线的情况非常复杂”。

  细心的记者还发现,新闻发布会的名称在不断变化。zui初是“11·22中石化原油输送管道泄漏爆燃事故新闻发布会”,一天后,变成“11·22中石化黄潍输油管线爆燃事故新闻发布会”,之后在两个名称上摇摆不定,有时一天上下午两次新闻发布会,名称也不一样,但中石化方面早在事故发生第二天便澄清:发生泄漏的管道是东黄复线,而非黄潍线。

  11月24日,有记者就此提问:“中石化证实发生事故的是东黄复线,为什么发布会还叫黄潍线?”

  “谁给你提供的信息你就找谁问。”主持人回答。

  不断有记者就“从漏油至爆炸的七小时发生了什么”提问,但主持人的回答始终是:下次发布会安排人员回答。面对类似“为何七小时内没有疏散群众”“是中石化没有上报,还是上报后政府没有行动”等问题,主持人都无一例外地回答:下一个问题。

  也有例外,青岛环保局副局长陈宁对每个问题的解答都很耐心,遇到无法确定的数字,就现场打确认。“所以事故报道中关于环保方面的程序解释是zui详尽的。”一位记者说。

  在这种情况下,每次发布都是草草收场。记者只好在会下对出席者“围追堵截”,不过主持人一宣布结束,出席者也大步流星“逃”往停车场。

  情绪的积聚,使政府与媒体间产生了某种张力:一方不断试图将发布会的提问范围圈定在既定领域,而另一方则轮番努力突破,不断追问主办方不愿回答的问题。

  在11月25日的发布会现场,矛盾终于激化了。

  一位记者提问:现有信息显示,事发当日早晨七八点已有人打110报过警,为什么没有警方到现场处置?主持人回答:这个问题下次回答。

  另一名记者接着说:警方有报警记录,应该可以查到。

  出席发布会的市*局副巡视员王海安回答:那要回去查查才能知道。

  王海安在会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部门是在爆炸发生后才投入到救灾工作中的,“与消防是前后脚”。

  青岛市消防支队副支队长田洪星也在之前对《中国新闻周刊》承认,消防部门是在爆炸后参与进来的,之前并没有接到原油管道泄漏的任何消息。他说,12月上旬本有一次青岛全市的大规模石化消防演习,没想到,就在演习前发生了如此重大的安全事故。

  但主持人已就此宣布了发布会的结束。有记者生气地表示:不回答问题,以后就不要再开发布会了。

  果然,11月26日,截至《中国新闻周刊》记者发稿时,仍未接到召开第六次新闻发布会的通知。

  救援资讯:

  医疗:22日10时40分,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青岛市立即派出60余辆120救护车到达事发现场;同时协调多家医院开通绿色通道,调集400余名专家和医务人员做好接诊准备。截至2013年11月23日中午12:00,共收治伤员136人。

  消防:事故发生后,45台消防车、200余名消防官兵赶往救援,两处明火点至下午2时已全部扑灭。同时,消防官兵利用大型起重工具进行搜救。

  *:当天下午1时,青岛*支队派出100名兵力,携带生命探测仪、十字镐、救援绳、铁锨等抢险器材,奔赴事发现场展开救援。

  *:事发后,黄岛开发区*执法大队出动全部力量参加到抢险救援工作中。执法人员营救伤员、疏导交通、发放食品、调查取证。

  海事局:截至23日晚,山东海事局共协调派出24艘清污船舶、10艘渔船和1艘救助船携带清污器材开展油污清除行动,共投入人力520人。截至24日18时,海上溢油基本得到有效控制。
 

服务热线:0574-87560144
公司地址:中国·浙江省宁波高新区晶源路108号3号楼
公司邮箱:liushuqun@nbgaopin.com

关注公众号

Copyright©2024 宁波市高品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浙ICP备13029853号-1    sitemap.xml

技术支持:化工仪器网    管理登陆

服务热线
13567427511

扫码加微信

浙公网安备33020902000151号